
2021 年 8 月,上海率先對一般納稅人全面取消核定征收,改為查賬征收并追溯補稅,揭開了全國 “核定改查賬” 的序幕。隨后海南、貴州、杭州等地跟進,2022 年起逐步收緊核定征收范圍。為什么國家要取消核定征收?對小微企業意味著什么?
01從 “便利工具” 到 “避稅溫床”
某建筑公司通過個獨企業開具 “服務費” 發票,虛增成本 3000 萬元,偷逃稅款 800 萬元。
利潤轉移:某電商公司將 90% 利潤轉移至核定征收的個獨企業,所得稅稅負從 25% 降至 1.5%。
明星偷稅:某主播通過設立 5 家個獨企業,將勞務報酬轉為 “經營所得”,偷稅 13.41 億元,被追繳罰款 26 億元。
02政策取消的四大核心動因
1. 稅款流失黑洞
股權交易:某企業轉讓股權獲利 1 億元,按核定 10% 利潤率繳稅 500 萬元,實際稅負僅 5%(正常稅率 20%)。
虛開發票:下游企業通過核定征收企業取得虛開發票,虛增成本導致所得稅流失超千億。
2. 稅收公平性瓦解
行業不公:制造業核定稅率 10%,而咨詢業核定稅率 5%,導致同行業稅負差異達 200%。
貧富差距:高收入群體利用核定征收避稅,2022 年某明星通過個獨企業轉移利潤,少繳稅款超 2 億元。
3. 產業鏈稅收斷裂
上游隱匿收入:某紡織廠通過核定征收,年銷售額 2000 萬元僅申報 500 萬元,下游服裝企業虛增成本 1500 萬元。
下游虛增支出:某餐飲連鎖企業通過核定征收個獨開具 “食材費” 發票,虛增成本 5000 萬元。
4. 監管漏洞與腐敗
權力尋租:某地稅務人員違規為企業核定低稅率,收受好處費超百萬元。
形式化審批:某園區對所有入駐企業統一核定 10% 利潤率,未核實實際經營情況。
03小微企業的機遇
1. 稅負飆升與合規成本激增案例:江蘇某服裝企業核定征收時綜合稅負 1.58%(增值稅 1%+ 所得稅 0.58%),改為查賬后因缺票導致成本無法抵扣,利潤虛增 2000 萬元,稅負飆升至 34.08%(增值稅 13%+ 所得稅 25%),補稅 680 萬元。
2. 合規化轉型,完善財務制度:
引入 ERP 系統,實現進銷存與財務數據自動同步。
建立供應商白名單,優先選擇能提供發票的合作伙伴。
善用稅收優惠:
小微企業減半征稅:年利潤 300 萬以內,實際稅負 5%(原 25%)。
個體工商戶優惠:年應納稅所得額 200 萬以內,個人所得稅減半征收。
優化業務結構:
將銷售與服務拆分,銷售主體(一般納稅人)開具 13% 專票,服務主體(小規模)開具 3% 普票。
利用 “稅收洼地” 政策,如海南自貿港企業所得稅 15%。
04破局策略:合規、優惠與結構優化
1. 合規先行:構建 “四流合一” 體系
發票流:通過 “票總管” 等工具自動核驗發票真偽。
資金流:公戶與私戶嚴格分離,避免現金交易。
物流:使用 “順豐管家” 等系統記錄貨物運輸軌跡。
合同流:合同條款與業務實質一致,避免 “陰陽合同”。
2. 精準把握稅收優惠
政策類型 | 適用條件 | 優惠力度 |
小微企業所得稅 | 年利潤≤300 萬,員工≤300 人 | 5% 稅率(原 25%) |
個體工商戶個稅 | 年應納稅所得額≤200 萬 | 減半征收(原 5%-35% 超額累進) |
增值稅小規模 | 年營收≤500 萬 | 3%→1%(2023 年政策) |
3. 選擇穩定稅收園區
政策延續性:優先選擇設立 5 年以上的園區。
風控能力:要求園區對入駐企業進行實質審查。
服務配套:提供代賬、審計等一站式服務。
取消核定征收并非 “一刀切”,而是通過稅收公平推動市場規范化。稅收合規不是負擔,而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石。當潮水退去,裸泳者終將出局,而合規者將迎來更廣闊的藍海。